榜样力量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榜样力量大美医者详细

时刻准备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救援——急诊监护室曾霞

发布时间:2015-10-21 00:00本文来源: 宣传部

  曾霞,女,38岁,主管护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护士长,中国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队员,曾参与汶川、玉树、芦山、尼泊尔地震救援。

  在曾霞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标签:“红马甲”、“管家婆”、“女汉子”、“国家队队员”面对这些充满赞誉的称谓,曾霞总是谦逊地说,她的身份只有一个,就是普普通通的“急诊人”。19年的急诊生涯,把一个小姑娘磨练成了一个吃苦耐劳、雷厉风行、充满责任与担当的国家队队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曾霞从未奢求人生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她却无时无刻不在迎接着说走就走的救援。她笑言,这也是急诊人一生中最美的风景。

  成长   如清风拂面

  自然界中有四季,曾霞作为四川省人民医院一名EICU的护士长,用奉献和坚持谱写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信念和坚持描画如诗的春、热情和耐苦写就如火的夏、成熟与稳重挥洒如金的秋、无畏挑战绘出如霜的冬。

  她说:“生活于我很简单,幸福对我而言就是每天为大家做点什么。” EICU几乎是医院工作量最大的科室。但是在这里,却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愿意离开。因为,在这里有一位管家婆护士长,在医护人员的心中,她是朋友,是亲人。她默默的奉献与坚持对大家既是鞭策,也是鼓励,她的品格如四季的清风伴随大家。

  曾霞工作态度的认真无人能及。她是一个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她的丈夫总埋怨科室的病人都比他幸福。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已成为她的习惯,哪里有抢救,哪里就有她的身影。EICU危重病人多,而曾霞却体型娇小,但面对伤患,她却往往冲在最前面,凭着自己扎实的护理技术,与医生密切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去。她的努力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上,其虚心学习的态度同样令人难忘。尽管工作忙、孩子小,她还是购买大量专业书籍,参加大专学习。午餐后、睡觉前,一点一点扣时间,用十倍百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就这样,10年里,她完成了一个普通护士到护士长的修行。

  淬炼  护士到战士的修行

  “中国卫生”这四个字印在衣服上,代表着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的身份。在西南地区唯一一支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里,曾霞不仅仅是一名护士,还是队里的“管家婆”,从医疗物资到生活物资,事无巨细她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四川)将开赴米亚罗演练,这是队伍装备到齐后的第五次集中演练。“3天,60人,要完成移动医院展开,在当地开展手术……”曾霞口中念念有词,脑中飞快思考着将准备的物资和数量。物资包括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医疗物资除了固定物资和一次性耗材外,还得准备队员可能用到的药品以及捐赠给当地的药品,“开塞露必须准备,野外生活、工作,极可能让队员便秘;红景天要备,有的队员可能会有高原反应。”
  生活物资更细,吃的包括锅、碗、瓢、盆、筷、粮食、蔬菜、肉类、水,住的包括防寒军大衣、睡袋、棉絮,“水箱是新的,暂时无法储存饮用水,得备矿泉水;跟营养科联系,准备队员的伙食;15张病床,要准备15套棉絮……”初拟这个计划,曾霞不费吹灰之力,“有几次经验了,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曾霞完全成了这支队伍的“管家婆”,衣食住行用,大部分都靠她操持。平原、高原,到不同环境的地方演练,只为队员能应对各种紧急医疗救援。

  2008年,汶川大地震,曾霞参加了战斗。
  2010年1月,海地发生里氏7级地震,四川省人民医院凭借在汶川地震中的救援经验,迅速组建一支20多人的国际救援备用队伍。曾霞,就是其中一个。“我知道应急救援困难重重,但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她说。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医院在上级领导安排下,迅速组建医疗队赶赴现场救援,为了抓紧时间,全部人员沿用海地备用人员,曾霞第一次踏上了现场救援的道路。“这次,我已经有点像‘管家婆’了。”曾霞说。

  救援队第一次高原营救,再加上14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时连支帐篷的力气都没有了。曾霞跑去向武警官兵求助,和队员们完成了战地医院的第一步。很多队员出现高原反应,曾霞却很快适应了环境。她不仅积极参加救援,还细心照料身边的战友。她的热情和细致,还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第一次现场救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当时为了营救一名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兰州特警,曾霞在临时建立的战地ICU病房里连续工作二十多个小时,直到把特警安全转运到机场,她才松了一口气。在机场短暂停留时,曾霞还惦记着自己的队友们,她想方设法联系到丈夫的战友,从部队为多日没有吃过蔬菜水果的队友们搞到了一堆黄瓜、小蕃茄。当每个队员分到半根小黄瓜时,大家都对这个小姑娘竖起了大拇指。

  出征  成就“魔术师大总管”

  如果说在国内的多次救援和演练让曾霞成长为一名白衣战士;那么,今年4月的尼泊尔之行,则让她真正成为了国家队里的一名合格“管家”。

  第一次出国救援,由于不清楚当地情况,医疗队的准备需要更加充足。接到任务后,曾霞的心里就开始盘算着需要准备的物资。她主要负责医疗物资,包括一次性医疗耗材和手术室固定器械。所有的东西她都心中有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队员们需要,曾霞总会第一时间将东西找到。

  在队员们看来,曾霞管起“家”来得心应手。不仅仅是物资,所有“人”她也都管。谁身体不舒服,谁有啥困难,她总是知道得一清二楚。“有曾霞在,我们很放心,因为她会把大家照顾得很好。”在医院“援尼泊尔家属群”里,家属们都这样说。尽管在医疗队里,她尚且年轻,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霞姐”。

  然而霞姐的事却尽量不让队友们知道。刚刚驻扎尼泊尔重灾区杜立克时,由于搬运重物,曾霞腰部受伤,但她没有吭声,悄悄让骨科医生给她绑了一条腰带后又继续投入工作。

  在尼泊尔地震救援期间,一名9岁的尼泊尔小男孩头部在地震中严重受伤,每次换药不可避免地要拉扯到头部伤口,其疼痛可想而知。但是小男孩却非常勇敢,每次总是努力让眼眶里打转的泪水不掉下来,每当这时,曾霞总会紧紧握着他的小手,轻声跟他说“加油”。每次换药结束,曾霞手上满是小男孩抓出的印子。经过曾霞的精心照顾,小男孩恢复很好。“看到孩子的笑容,我就放心了。”曾霞说。

  在尼泊尔,曾霞的细心、亲切让很多伤员放心,也因此结交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他们都亲切地叫她“红马甲”。

  “能够让病人信任我们‘红马甲’,让他们看到‘红马甲’就觉得放心,这是一名医护人员的最高荣誉。”曾霞说。

  在尼泊尔期间,结束每天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后,夜深人静时,曾霞才有空想想自己的小家,想想她倍加思念的女儿。她习惯了躺在帐篷里听着手机里女儿弹钢琴的声音入睡,这个时候是她最幸福也是最愧疚的时候。她相信有一天女儿能够明白妈妈在做着怎样的工作。

  选择做一名急诊人,也就选择了责任与奉献。为了更多的生命和家庭,曾霞义无反顾地行走在一场又一场的救援战场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时刻准备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救援——急诊监护室曾霞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