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概况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历史沿革铭记详细

樊培禄

本文来源: 宣传部

 樊培禄〔1906-〕,河南省信阳市人,汉族,享受国务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著名一级儿科专家。

1932年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被授予医学学士和加拿大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解放前任齐鲁大学医学院、成都三大学联合医院、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儿科讲师、副教授。解放后任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顾问。是中华儿科学会发起人之一〔1933年成立〕。曾任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华儿科学会副主委、《中华儿科杂志》编委、顾问,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副会长、四川省科协副主委、四川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全国第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四川省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1991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儿少先进工作者。

 樊培禄同志从事儿科工作六十余载,是我国儿科医学老前辈,在国内享有崇高声誉。早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就细心研究当时流行的黑热病,推广了用五价梯剂治疗的有效方案,治好了大量的黑热病患者。后来他又走向社会,积极开展猩红热、白喉、先天梅毒和天花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国初期,他刚到川西医院时,儿科病房破旧,设备简陋,人才奇缺,他带领全科医护人员艰苦奋斗,使儿科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较高的医疗水平。七十年代后期,他专事儿童保健工作,在工厂、街道、农村,对婴儿、新生儿和围产期婴儿死亡率进行了大量的、周密的调查,同时还完成了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五项指标”〔即:体重、身高、坐高、头围、胸围〕的研究工作。

 1977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佝偻病会议,并领导四川佝偻病的普查工作,对该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当地维生素D3防治佝偻病的最小有效剂量,提出了在基层没有X光照片和血清生化检查的情况下对该病的简易诊断方法,从而使成都地区佝偻病的发病率,由1977年―1978年的30%,降到1982年的13.8%。

 十年内乱期间,四川省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和病死率甚高。他带领儿科医务人员,在城市和农村开展了结核病感染率的调查,做了三万多人的结核菌素试验和近二万人的卡介苗皮内接种,大大降低了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率,基本上杜绝了接种地区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

 党和政府提出“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后,他建议儿科医生参加新生儿的管理和参与急病抢救工作,并对出生缺陷展开研究。他还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先天性畸形进行了深入调查,为开展优生学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他在从事大量的儿童保健工作中,撰写论文50余篇,含各种细菌性脑膜炎,各种葡萄球菌感染,小儿结核病的防治,小儿寄生虫病、儿童保健等内容;参与撰写《实用儿科学》脑膜炎部份,《系统儿科学教材》结核病、脑膜炎与寄生虫病等章节。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樊培禄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