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报道详细

华西都市报:生命至上 医疗救治高效有序

发布时间:2013-05-06 00: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5月4日   
    与以往等救治阶段结束后再展开防疫不同,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防疫几乎与医疗救治同步进行,心理干预也第一时间跟进。据统计,截至前天下午5点,灾区有医疗卫生人员12805名,其中卫生防疫人员3748名,超过四分之一。   
    截至目前,灾区未发生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紧急医疗救治工作已基本结束,危重伤员正在进行“四集中”强化治疗和伤员医学康复治疗。   
    “芦山地震整个医疗卫生队伍反应更迅速,预见性更强。是经验助力、科学救治。”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杜波总结,包括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得到的经验;科学救治,不仅包括紧急医疗救治,也包括心理干预和灾后卫生防疫。
    反应更迅速
    震后1小时,12支医疗队出发   
    4月20日,27岁的省医院眼科医生李琴正在芦山县老家休假。8点02分地震发生后,李琴安顿好8个月大的女儿和公婆,第一时间赶往芦山县医院。15分钟后,她成为芦山当地第一个前来支援的院外医生。   
    李琴只是一个缩影。在距离芦山县城175公里的成都,10多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放弃休假,赶回医院。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的相关处室负责人也第一时间赶往单位。因为通信不便,无法下达命令,但汶川地震的经验告诉他们,医疗救治力量必须第一时间集结前往震中。   
    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围绕“生命至上、科学救援”原则,20日当天,卫生厅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9点左右,已成立抗震救灾医疗卫生保障组,包括医疗救治组、卫生防疫组、综合协调组、灾后重建组、后勤保障组、药械保障组、新闻宣传组、监督检查组。这个分组,几乎是直接照搬“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的经验。   
    由成都市区出发的第一支医疗救援队来自省医院。带队的省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医师蒋忠宁回忆,救援队出发时大概是8点50分。至9点过,已有省医院、川大华西医院、成都120、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12支医疗队约200名医务人员陆续赶往芦山县。“反应速度比汶川地震快很多。”杜波说。   
    中午12点,蒋忠宁带队的医疗救援队抵达芦山县医院。此时,由雅安前往的医务人员以及由邛崃组织的医疗救援队已展开救治,50余名重伤员已经转至雅安,200多伤员就地接受救治。忙碌了一个上午的李琴,也与省医院的同事们会合。
    流程更有序
    高效覆盖,分诊救治减少伤亡   
    震后,来自省内各地以及全国的医疗救援队潮水一般涌向芦山。如何协调各个医疗救援队,让他们最大效率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个考验。   
    地震当天,省卫生厅及医疗救援队的人员到达芦山县医院后,现场确立了分诊救治原则。“危重伤员经紧急处理后直接转往雅安、成都,一般重伤员安置在芦山县医院车棚临时搭起的医院内,轻伤者转移到县体育馆。”杜波说。   
    与此同时,对危重伤员的救治实行“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灾区一线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后方大型医疗机构救治危重伤员,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转运伤员。   
    “指定川大华西医院、省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救治危重伤员,转移重伤员回成都时,省上的专家不能走,要留守一线。”在救援一线,救援初期医护人员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医院,一部分跟随救援部队到各个乡镇,发现伤员进行及时救治。“通过统一调度,短时间内医疗救援队就实现了全覆盖。”省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健说。   
    后方也有备无患。以川大华西医院为例,地震后该院紧急动员腾出病房,各科室医护人员实行8小时轮班制,随时待命。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之间形成“一医一护一志愿者”的组合模式。根据汶川地震救援经验,川大华西医院和省医院均设立了绿色通道,让伤员能够快捷地进入急诊程序。   
    目前,灾区伤员紧急医疗救治工作基本结束,危重伤员仍通过“四集中”接受强化治疗,其他伤员接受医学康复治疗。截至5月2日下午5点,全省共收治伤员25220人次,累计重伤662人、危重伤317人。已开展手术6491台次、出院5251人,仍住院1254人(重伤36人,危重伤47人)。 预见性更强同步跟进,卫生防疫和心理干预   
    4月24日,在省医院地震伤员病房,芦山县清仁乡芦溪村的11岁少年小黄失去了左脚,他一边翻看护士为他买的书,一边与志愿者聊天。谁能想到,4月21日,小黄得知自己失去了左脚时,在病房里大哭一场,变得少言少语。   
    地震后一小时,省医院就成立了心理干预小组。得知小黄的状况,该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周波对他进行了心理支持治疗。周波告诉小黄,安上义肢后可以正常走路。“是不是只要穿上长裤,就看不出腿有问题了?”听周波这么说,小黄的精神慢慢好转。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医生卓瑜认为,震后24小时至72小时是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一线救援人员在医疗救治同时,也在进行心理干预,尤其是针对伤残儿童。杜波说:“整个心理干预‘战场’前移,23日就下发通知,全面启动心理卫生服务和医疗康复工作。”4月26日,省卫生厅又开通了“4·20”芦山地震灾后心理卫生服务咨询热线,24小时有人值守。   
    省卫生厅副厅长王雪是医疗卫生保障组卫生防疫组组长。她说,防疫工作从地震当天就已开始。20日,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多支卫生防疫救援队赶赴重灾区,灾区的医疗人员“就地转防疫”。灾后第3天,卫生防疫已全面覆盖芦山、宝兴两县所有乡(镇)和村,并确定了省内17个市对口支援两县18个乡镇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   
    截至26日,18个乡(镇)95个村至少每村有2名外派医疗卫生防疫人员。防疫人员在安置点进行消杀灭、设置无害化厕所,指导居民进行饮水消毒,发放防病宣传资料,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设备更先进移动医院,首次接受实战检验   
    “震后13个小时,芦山中学的网球场上就搭建起了一所功能相当于急救二级医院的移动医院。这是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的移动医院首次接受实战检验。去年4月,价值1700万元的移动医院系统抵达省医院,这次实战证明,移动医院完成了预期的医疗救治任务。”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负责人胡卫健话语中不乏欣慰和骄傲。   
    4月20日下午6点,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的15辆救护车和55名医务人员抵达芦山。选址在芦山中学网球场,晚9点,移动医院就搭建起来,配备指挥部、住院病房,手术间、检验室、X光拍摄区、休息区、生活车,设置住院病床15张、重症监护床位4张,可进行B超、X光检查、基本常规检验等。当晚就开展了手术。   
    胡卫健说,到达移动医院后,每个伤员都会戴上一个存有其基本信息的腕带,腕带分红黄绿黑四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伤情。伤员诊治后根据伤情轻者出院,稍重者在移动医院留观,重者转运至后方继续治疗。截至5月1日,移动医院共接诊3467个伤员,转出121个。   
    移动医院还按统一安排,承担起附近区域的医疗防疫工作。“这一次移动医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胡卫健说,虽然灾区的紧急医学救治任务已告一段落,但这支救援队还要补充当地医疗资源,帮助恢复正常医疗秩序。5月2日,芦山县医院已经恢复门急诊体系、儿科体系、医技体系,手术体系和住院体系也在恢复中,当地人就医正在走向正常。   
    4月底,省卫生厅下发通知,决定于5月6日至12日期间,对雅安市芦山、宝兴全县及其他县的地震受灾集中安置点开展甲肝、麻腮风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这意味着,灾区的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服务也在走向正常。记者手记   
    4月21日下午,宝兴中学体育场安置点附近,3名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使用手动喷雾器,正在对地面进行消毒。这让刚进入县城的一位记者颇为惊讶,“这么快就已经开始灾后防疫了?”疾控人员回答,“消毒和防疫前天就已经开始了。”   
    医疗卫生人员的高效率和团结,换来的是更多伤员得到有效救治,受伤的孩子第一时间得到安慰。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表达对这些“白衣天使”的敬佩,他们都是好样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 刘春梅 实习记者 张鹿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华西都市报:生命至上 医疗救治高效有序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