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省医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人文省医医患心声详细

一个突聋患者在中美两国的治疗体会

发布时间:2017-05-11 15:01本文来源: 宣传部

  最近,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读博的患者给我们来信,讲述了自己在中美两国就医的真实体会......


  我是一个在美国麻省理工读博士的学生,今年25岁。

  由于学业压力较大,作息、饮食经常不太规律,常常喝咖啡后熬夜工作学习,2017年4月1日早上起床后突然感觉左耳嗡嗡作响,听不太清。由于那天起床比较着急,当时觉得这是暂时症状,以为第二天就会恢复,于是并没有在意。但第二天起床后,情况加重,左耳完全听不见任何声音,就像被捂住一样。我来到了学校诊所看急诊。一位全科医生询问病情后,护士为我做了鼓气耳镜检查,判断是咽鼓管堵塞导致,建议我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和盐酸羟甲唑啉两种鼻喷雾剂,并为我预约了两天后进行听力测试。

  4月4日,我再次来到学校诊所,一位听力师为我进行了详尽的听力测试。整个测试持续了一个小时,测试显示左耳听力在80dB左右,且各器官正常,于是她初步判断是突发性耳聋,但可能由于没有开处方的资格,她让工作人员为我预约耳鼻喉医生。

  由于诊所的耳鼻喉医生当天已被约满,在我的要求下,工作人员为我预约了附近一家医院,并安排出租车把我送了过去。在医院经过简单检查后,医生判断是突发性耳聋,给我开了14天的口服强的松 (由80mg/天递减),安排了2天后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排除听神经瘤的可能,然后为我预约了3周后到学校诊所复查。2天后的MRI检查在附近一所规模很小的影像检查中心进行。我在预约时间到达,进行了填表、更衣、金属检查等准备程序,躺在机器上,戴上耳塞,盖上被子,进行了35分钟的扫描成像,其间还注射了增强显影剂。检查后我拿到了一张存有影像的光盘,并交到了学校诊所。但影像中心并不负责对检查结果进行解读,我在几天后收到了医生的电子邮件,告知我检验结果没有问题,但建议我进行额外的CT检查。

  由于以前从没听说过“突发性耳聋”,而且医生表现得很轻松,所以我最初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照常工作学习。之后几天查询各种资料后,才明白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并不一定有效,而完全痊愈的比例更是不高。也就是说,听力下降和耳鸣有可能伴随终身。同时,父母在国内咨询朋友和医生后,了解到国内的医生会推荐进行综合性治疗,而非仅仅口服糖皮质激素。

  如果留在美国将很难获得积极的综合治疗,同时也因为美国医疗的种种不便,预约看专科医生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为了不耽误治疗,我决定马上回国。归国后,我于4月11日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耳鼻喉科的敖敏医生在详细询问我的病情后,为我制定了一份完善的治疗方案,包括输液(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素,血管扩张剂)、耳后注射激素、高压氧、针灸、耳鸣声治疗等。放射科杨诚医生仔细查看了我在美国做的MRI检查图像,判断没有其它病变。中医针灸科的张冲医生为我进行了针灸治疗。

  在接受治疗2天后,我就感觉听力明显提高。6天后进行的听力测试显示听力完全恢复,只是自己仍然感觉听力质量略有不足,且在嘈杂环境中感觉有回响。在敖医生的建议下,我于4月20日出院,此后感觉症状持续减轻,或许不久后就能恢复如初。这次患突发性耳聋后能够痊愈,实属不幸中的万幸,也得益于我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得到了及时和积极的治疗,以及各位医生护士对我的关照。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患病也警示我,即使年轻,也不能透支身体。以后一定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不能让自己太过劳累。

  事后,我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治疗指南。我个人认为,美国的治疗指南往往需要严谨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支持。而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和治愈机理都不明确,大多数治疗手段都难以证明确实有效,所以美国的指南并没有明确推荐除糖皮质激素以外的治疗手段。同时由于美国的医疗成本很高,而医疗费绝大多数由保险公司承担,所以与保险公司有直接合作的医生(即“网内医生”)并不倾向于让患者接受非必需的治疗。而中国的指南则是根据经验和对照试验得出了“综合性治疗效果最好”的结论, 从而让患者有机会接受更加积极的治疗。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美国视医学为严谨的科学,对于备选的治疗手段,必须知其所以然,否则就不会推荐使用。中国医疗既尊崇严谨的科学依据,同时也重视临床经验,着眼于结果,只要实践证明有效,就要采用。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一个突聋患者在中美两国的治疗体会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