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院报2015年第6期第四版详细

医护手记:缝线断了

“好了!”我长舒了一口气,扶着因长时间弓着而僵硬酸痛的腰慢慢直起身来。小彭也慢慢直起身,右手捶着腰,脸上恢复了灿烂的笑容:“张老师,我终于体会到你腰痛的感觉了!”李斌躺在透析椅上也松了口气,脸上嘴上全是谢意:“为了帮我,你们弯着腰折腾了20分钟,辛苦你们啦!”

李斌是血液透析中心的病人。昨天做的内瘘手术,手术三天内不能用抗凝剂,今天的透析只能无肝素。上机前常规消毒时,进修护士小彭发现固定导管的缝线断了一边,这是我们的导管病人常常遇到的事情,幸好还有一边连在皮肤上,坚持完今天的透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导管由两根细细的缝线固定在穿刺点附近的皮肤上,病人反复活动,缝线很容易磨断,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值班医生会在透析结束后在局麻下重新固定,这往往成为导管病人望而生畏的一件事。

下完机,值班医生正忙着处理几个透析低血压的病人。李斌试探着问道:“可不可以不缝?不是还有一边连着的吗?反正医生也在忙!”为这事,他从上机到下机纠结三个小时了,又要经历一次缝线之痛,他鼻子眉毛都皱到一块儿了。我无奈地告诉他:“只有一边缝线,磨断的几率更大,导管滑脱后果是很严重的!”看着他一脸痛苦的样子,我心里也很不好受。其实很多时候,在病人的短暂痛苦和治疗需要之间抉择,医生护士往往表面残忍,内心伤感无奈!

我再次检查缝线,发现线是从中间断开的。或许可以试试能不能打个结,轻轻嘀咕了一句,机灵的小彭马上回应:那我们试试?可是,对于两个内科护士来说,打外科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两截两厘米的断线要穿过导管侧翼上两毫米直径的小孔再打结!对我们而言,这的确是一个挑战。

离其他病人下机只有三十分钟,我们观察了其他病人的情况都还比较稳定。李斌非常乐意我们的提议:如果成功,不仅免去皮肉之痛,还省去了小创缝合的36块治疗费;不成功,他也没有任何损失。等医生处理完病人就来缝,那时他就心甘情愿的接受疼痛。

这件工作做起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难,要不就是好不容易穿过孔另一根线又松了;要不就是另一根线夹住了穿过孔的那根又滑出来了。十分钟后我快坚持不住了,长时间埋头和弯腰无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小彭信心十足:张老师,我们两个一起来吧!一定能打上结!于是,我们俩戴上手套又干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其实,这只是我们工作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正是我们心甘情愿做着的这些小事,却能弥合医患之间的沟壑。                                

 (透析中心  张雪卉)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2015年第6期
网站纠错